<使用電腦或平板,採淺色背景有更好閱讀體驗>
電源管理IC,這個看起來很像很猛的詞彙,散戶投資人在眾多概念股裡面,跟散熱一樣,常常會去投資。為什麼?「電源」「管理」「IC」三個拆開來看都懂,合在一起就常常賠錢。大部分的話術是這樣:
___ ___ ___ ___在這個 XXX 產品很重要,都要用到。
散熱、記憶體、電源管理IC,填進去都吻合,這三個大概是韭菜必套三類股
我又要來導正視聽,甚麼是電源管理IC。一樣起手式,我們先從需求面開始。
為什麼需要電源管理IC?
英文 Power Management IC,直譯就是本次主題。一般使用者,對於電子產品的概念就是
- 把插頭接上市電插座 (AC 110V / AC 220V)
- 按下開關
- 啟動完畢
- 開始使用
電視就是這流程,在電子產品的世界裏頭,電源(Power) 是主機板必要能量,其中能量有大小強弱之分,如何把AC 110 / AC 220V,轉換成合適的能量供主機板上的元件使用,就是電源管理IC存在的最大目的。
補充教材,立錡科技的簡介
備註:不談電壓電流,用能量統稱,是多數讀者非理工背景,理工背景請在自行轉成你懂的術語
電源管理IC的主要功能? * 簡稱PMIC
討論之前先看一下台灣電力公司的供電模式,發電、傳輸、分配。是否有發現,都是從超高電壓(ex: 345 KV / 161 KV / 69 KV),一路降轉成我們熟悉的 110 V / 220 V。
PMIC的功能就是這樣子!當110 V/ 220 V輸入到電源供應器後,電源供應器內部的PMIC,就會將高壓降轉成低壓,筆電類常見 19V / 24V,伺服器類常見12V / 5V / 3.3V,而主機板還會使用到1.0V / 1.2V / 1.8V ...等低壓電源。所以當主機板需要的電壓種類越多,PMIC的使用數量也越多。
PMIC最主要功能就是降壓提供穩定電壓電流,次要功能,當然就是保護功能,例如過熱、過壓、過電流保護。
台電供電系統,來源:台電
PMIC百百款,到底差在哪?
抱歉....真的有太多東西了,很難從一個面向談起,例如PMIC大廠:德州儀器(TI),在產品分類上,是直接以應用區分,這樣比較好協助客戶找到可能的所需產品。
PMIC很多分類,市場新聞討論某些企業受惠,我只能說,這類新聞除了造勢用、吸引目光,對於產業了解沒有實質意義。而且,就算您知道差異,PMIC類股,不如去看K棒技術線還比較準一點。
譬如google PMIC 看新聞
2023 / 10 / 31:
2024 / 1 /18 :
庫存水準低但議價力不高,大摩估PMIC 廠第一季ASP 再降2%
2024 / 1 / 24:
PMIC庫存水位降力智、矽力-KY後勢看旺| Anue鉅亨- 專家觀點
就我個人的產業觀點,台廠最厲害的是立錡科技,茂達、致新、來詰、力智、矽力杰、大中、天鈺...等,都差不多。沒特別好壞,不要燒就可以了。只是說 ,茂達之前有打進intel 初階SOC的Vcore power供應鏈,變成有時候在ㄧ些初階產品上,可以跟立錡一較高下。力智也有做相關的Vcore的電源方案,但很少見。Server產品可以用英飛凌,何必選他人。
外商有TI、MPS、Renesas、DIODES、VISHAY、Infineon ..等
整體而言,PMIC這塊市場,競爭者很多,要出現類似疫情年人人需要一台居家電腦的PMIC大多頭,實在困難。另外疫情爆發,居家辦公需求大增,當時德州儀器供貨扛不住、全球也有晶圓不足缺貨,而其他外商當時也想要往高毛利的車用市場前進,在消費型電子,也讓出許多份額給台廠。導致各家品牌廠,新增許多設計,採用平常棄之不理的PMIC品牌。
TI這幾年加開四座12吋晶圓廠,未雨綢繆,只要再來一次世界災難,TI絕對可以扛住全世界的PMIC需求 (它們是這樣說的),但是...在沒有世界災難的情況下,TI是不是產能會過剩?
答案:是
所以PMIC市場,目前同功能同產品應用的物料,TI都可以給出很甜的價格。就我個人的產業觀點,只要市場消費型電子沒有強烈需求、TI宣布倒閉前😆,投資PMIC的企業,要保有高割離席的觀念,偏向事件、題材的交易。
PMIC企業的推銷模式與難處
如果你是元件類的廠商,且競品多,這段您得要仔細看。
先說推銷模式:(以下貴司指品牌廠、我司指PMIC廠)
- 詢問是否有使用這類、這應用的PMIC
- 目前貴司採用的PMIC,我司也有相同封裝、腳位定義的物料
- 價格絕對可以support!!
- 交期一定沒問題
- 我司採用台積電、聯電的製程
- 跟競品規格比較,我司產品較有優勢
大概不外乎這樣的議題,但這些講那麼多,
- 採購只想要聽價格可以到哪,交期如何
- 工程師在意重點規格不要變差就可以了
但還是很打進供應鏈阿! WHY?
如果是剛開案的新機種,比較有機會導入。
- 留意,Design-in 跟Design -win,是不同個概念
- 前者是僅導入設計,後者是導入設計且也納入量產階段。
如果是已經量產的機種,那就會比較困難。為何?
- 驗證新料,需不需要有一定數量的成品陪測?
- 需不需要工廠額外開立工單生產測試?
- 需不需要讓品管做最後確認?
- 請問這些人力物料,是否有成本?
常規PMIC使用量大的產品(筆電、伺服器類),大約1~0.5 USD左右,更低階的產品還有低於0.08 USD,週邊要搭配的電感還比較貴,即便有價差,對於品牌而言,光驗證的費用就蠻划不來的。如果是有那種強力過件的情況,通常都是私下有酒局或是回扣啦😂😂。
PMIC的現況與未來推估:
我這邊沒有市調或是各種的統計數據可以分享,但現況其實很簡單。
外商,持續吃下車用.、工控、醫療.等高毛利市場。另一方面也會將相同的物料分兩種規格來販售,有過車規標準的賣貴,沒有走車規驗證的就比較便宜,但與車規料是類似品質。
台廠,繼續在消費型電子搶奪份額,連帶部分的工控醫療。類比IC的晶圓現況,因為TI的4座12吋晶圓廠,預期未來是長期供過於求的狀況。除了股價跌到價值浮現或超跌,我不認為台廠的PMIC有可以投資的誘因。除非!某廠出了一款很強的產品,且幾乎獨佔特定產品類別的PMIC需求,這才有比較值得投資的理由。
結論
通篇看了一堆字,沒特別提到那一家企業值得投資,我最想買立錡,但他賺到下市了,只好作罷,其它的台廠就沒啥看頭。長期投資是這樣子,如果是短線交易上,就如同上文說的,看K線比較準😂。
- PMIC就是電子產品的變壓器、變電所,將高壓轉低壓
- 主功能降壓
- 次功能保護
- 當主機板上需要的電壓總類越多,也會帶出更多PMIC的需求
- PMIC有太多種類,不需要去各別了解,只要知道他的功能即可
- 反正電子產品都會用到
- 整體電子產品需求好,大家才會好
- 投資PMIC類股,不如直接看技術線比較準。
- PMIC要導入一間品牌,非常困難,因為有諸多驗證成本
- 如果強力過件,通常是有私下局XD
- PMIC未來我認為是長期供過於求
- 如果有特定PMIC寡占熱門產品,才有值得投資的理由
- 其他時間都只是題材與事件交易
- 本文完 -